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說句不

幾個月前為了iPhone的推出,很想寫出一篇文章,就在準備的過程中,忽然的又遇上人生那些生老病死的事情。最後,文章沒有還來不及寫出來,卻又得繼續忙著工作上的事情,繼續以滿心歡喜去寫下喜歡的與不喜歡的稿件。沒有順利寫下,卻仍然想表達點點的感受,以下引用了林沛理在07年於亞洲週刊發表的文章《誰能向虛假需求說不》。
~~~~~
《誰能向虛假需求說不》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iPhone,究竟是終極的數碼裝置,還是穿上高科技外衣的多餘之物?
現代人對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科技,有種近乎肉慾的迷戀。日新月異的新產品,對他們來說,不是用來「謀殺」時間的小玩意(gadgets),而是必須第一時間據為己有的「慾望的對象」(objects of desire)。這一點,從蘋果iPhone所製造的社會話題和引發的全球效應可見一斑。的確,媒體對iPhone鋪天蓋地式的報道,以及在它曝光後從街頭到巷尾的那種「非理性亢奮」,令人難以相信所有的話題和期待,只是關於一件新產品的面世而已。

聰明的商人當然懂得利用消費者的心理。蘋果總裁喬布斯 (Steve Jobs)形容iPhone的發明和推出市場,掀動的是一場「一級革命」(revolution of the first order),又說iPhone是「奇蹟」和「終極的數碼(數位、數字)裝置」,能夠把「整個互聯網甚至生活一切所需統統放入口袋」。

這種修辭上的誇張(rhetorical excess)和宣傳商品的策略,令人聯想到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社會學家馬爾庫塞 (Herbert Marcuse) 剖析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經典《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在這本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批判性和顛覆性的社會學著作裏,馬爾庫塞用「虛假需求」(false needs) 這個概念,解釋企業界和資本家怎樣利用產品的供應和宣傳以及廣告和潮流,來支配大眾的消費、行為,甚至喜惡和愛恨。所謂虛假需求,就是那些被大企業和資本家有組織、有策略地釋放給民眾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給予我們一種虛假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並慢慢扼殺了我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就是那些完全受廣告與潮流支配,以滿足虛假需求為生活目標的人。

馬爾庫塞認為,虛假需求是資本主義的「生命力」(life force):它帶動生產和消費,創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簡言之,虛假需求以及它的滿足,是驅動資本主義社會持續運作的基本能量。

《單向度的人》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四十三年後的今日,大企業和資本家製造虛假需求的本領已經被精進化到接近完美的地步。這次蘋果iPhone的千呼萬喚始出來、在三藩市MacWorld Expo 的亮相,以及其後的媒體炒作,正是資本主義化虛假需要為「非擁有不可之物」(must-haves) 的一次精采示範。

這次精采示範同時也揭示了今日發達社會控制其成員的一個秘密 ——依靠科技而非高壓手段來召喚大眾以消費的方式向建制投降。科技作為一種製造虛假需要的手段所向披靡,因為它擁有「汰舊換新」的能力 (obsoleting power),不斷以新的功能和新的產品來取代、淘汰舊的功能和舊的產品;於是虛假需求永遠存在,它的製造和滿足變成了一個自行延續 (self-perpetuating) 的循環。從這個角度看,喬布斯說蘋果iPhone是「終極的數碼裝置」(the ultimate digital device),是睜開眼睛說瞎話 ,身為電腦奇才的他,又怎會不知道,「極致」這個概念根本不適用於應用科學 (applied science) ,特別是幾乎是日日新的數碼科技。
在香港這個全球最發達的華人社會,怎樣避免做一個向虛假需求俯首稱臣的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的忠告是: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一切的虛假需求說不!他稱這種個人與整個社會對著幹的抵抗策略為「大拒絕」(the great refusal)。

這種批判精神無疑可貴,但在今日這物質豐盛、革命熱情耗盡的社會卻有點像癡人說夢。對大部分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來說,他們的需求絕不虛假,更是他們最大或者唯一的真實。同時,虛假需求早已聯合商品、廣告和傳媒建立了城市的繁榮與物質文明。對於城市人來說,除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之外,所有的需求都是虛假的,但也是真實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根本就是由多餘之物所構成的。於是虛假需求穿上了必須的外衣,滲透生活的每一角落。這大概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第一時間擁有一部蘋果iPhone的原因。
~~~

未能向人生的定律作任何反抗,擱置了自己想一篇的能力,抑或最後仍然需要引用上述林沛理的文章,免卻刊登出了一篇讓人貽笑大方的文章?!反正藉口都有了,也決定引用,也就只希望可以抗拒市場商業策略,大聲說句不,然而聲音反響,回音久久不散,好不荒涼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